《资治通鉴》这么好,我为什么读不下去?

nirvana 国学评论237阅读模式

《资治通鉴》是一本好书,懂的都懂,“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但是很多人,尤其是不从事历史研究的读者,总是反映,这本书很难读下去。

我刚刚把这部大作又读完一遍,想把我的有关阅读经验,给大家分享一下。

《资治通鉴》这么好,我为什么读不下去?

第一,读《资治通鉴》,一定要作着笔记读。

古人向来有个读书的不二法门,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而读《资治通鉴》,尤其如此。一般的书,不做笔记也能读,能获得阅读快感,只是少一些沉淀而已。而读《资治通鉴》则不同,不做笔记很难读下去。

中国史书两大体裁,纪传体和编年体。各有所长。

《资治通鉴》属于编年体,以时间为线索,陈述1700年来中国历史事件的演化,绵延不断。这样的好处是,一方面便于我们知兴替;另一方面,也方便我们从历史事件中,体察人物的性格及命运。

而且,各种线索交叉进行,而且不断有新的线头被编织进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读起来感觉简直比读金庸的小说还好看,峰回路转,跌宕起伏啊。

但是也有个重大劣势,就是时间跨度长,而且人物、事件的线索不断交叉,互相搅和,而且不断有新编进来的线索扰乱,显得支离破碎。

而且,一本《治治通鉴》读完,如果是专门读,据测算也要一两年时间。对于非专业人士来书,不可能有这样成片的时间和心情,经常被外事打断。读完全书大概3-5年也不止。

等到有时间有心情再拿起来读的时候,发现前面读过的早忘光了,即使是隔一个星期,也会忘掉不少。只好不断重新预热。什么历史的兴替、人物的命运,就无从把握,无从体会。于是,一种沮丧、厌倦、索然无味的心情,就涌上心头,最后只好放弃,把司马光放在书架上吃土了。

对此,我的经验就是做读书札记。而且要做得比较详细,凡是我感兴趣的事件线索、人物线索,读过一段,就把事件的进展,我对此的感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随手做札记记录下来。

这样,如果我有事情中断了,下次再读,只要简单浏览一下前面做的笔记,马上就能回忆起来,可以接着读下去了。

第二,借重电子版文档,别装逼。

过去有学生问我,想买《资治通鉴》,或者二十四史,有什么好的版本推荐吗?

我总会说,当然是中华书局出的,竖写版了,而且一定要买文言文的,不要买白话文的噢。

一开始我也是买了一套中华书局的纸版读的,后来再读第二遍的时候,心思就变了。

我觉得我原来教学生的不对,太装逼了。牺牲了效率,浪费了互联网时代所提供的的便利条件。

你想想看,《资治通鉴》一共20本,每一本都挺厚的,稍微多读几页,就得用个镇纸镇着书页,还得随时用一只手像防贼一样地盯着,防止书自动翻车。

然后你还得照顾着写读书札记,实际上你身边最好还得弄一套谭其骧编纂的《中国历史图集》,摊开在一边,手忙脚乱的,很累。读书本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何必搞得那么累呢?!

所以这次读,我就直接从网上下载电子版原文,复制粘贴,弄成个word文档,然后在文档中直接插入我的读书札记、心得体会。胸前只要摆上一个地图册就够了。多爽。

电子版的《资治通鉴》也有个缺点,就是把胡三省的注解全省略了,变成“胡四省”了。但是一般不影响阅读,实在受不了,再找纸版看注解。

而且电子版的网页上一般都有白话文注解,看不懂原文的地方,对照译者的白话文就可以了。

总之是不必为了装逼,放着现代的便利不用,没必要。读书是为了收获的,不是为了装逼的。人越是活到老,越觉得装逼除了自己吃亏,没别的任何好处。

以上。

公众号:道听徐说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扫一扫
nirvana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5月29日 18:24:4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tangu5.com/327.html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