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自然灾害频发及造成影响的分析

nirvana 历史评论342阅读模式

中华大地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先进的农耕区域之一,古代中国人勤劳且充满智慧,但这里又是自然灾害频发、瘟疫饥荒常现,人说是多难兴邦、更有人认为频发的灾荒迟滞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我们应如何看待自然灾害呢?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频发及造成影响的分析

中国近现代第一部系统研究、定量分析古代灾荒情况的著作,是邓拓在1937年出版的《中国救荒史》。我们提邓拓,一般说他是高级干部,文学家、新闻工作者,其实他也是一位历史学家,25岁时有感于当时中国社会停滞、外国列强欺侮,研究写出了这部专著。

《中国救荒史》治学严谨,引据于丰富真切的史料,实事求是、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古代中国各种灾荒的实况,包括救灾措施、成因分析、社会影响等。本文由《中国救荒史》的数据说起,看看中华3000年来自然灾害、瘟疫饥荒频发的情况,以及它们所造成的影响。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频发及造成影响的分析

1、中国古代各类灾害发生的频次情况。

《中国救荒史》根据各种历史资料的明确记载,列出了中国古代灾荒的数量,时间跨度是从周初至清末刚好3000年,共有约5200次灾荒,包括有水灾、旱灾、蝗虫、地震、冻灾(霜雹)、风灾、作物歉收(多与病虫害有关)、人类瘟疫等。这些数据虽比较真实可靠,但其实并不科学完整

以水旱灾为例:明清两代530年共发生约770次、平均每年约1.5次;周代870年仅发生46次,平均20年一次!主要原因应是周代历史资料不完整、有大量遗漏;明清两代则是史料丰富、尤其是已有详尽完备的“地方志”。还有原因是周代国土仅限于中原地区,而明清帝国版图已大为扩充!

为讨论方便,我们可以对《中国救荒史》的数据做一点简单修正。明清两代的数据可略压缩(将中原地区、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外的区域剔除),元代之前数据则应按比例逐次增加,所得最终结论:自周代至清代的3000年中,中原的黄河、长江流域大约共发生各类灾荒9000次,平均每年发生3次。说中华大地是灾荒频发一点也不夸张!具体到灾荒的类型:

水旱灾害,发生约3600次,水、旱大致各占一半,平均每年发生1.2次,即每年至少发生一次水灾或旱灾;

蝗虫灾害,发生约700次,平均每4.3年就会发生一次大规模蝗灾,黄河中下游地区尤其严重;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频发及造成影响的分析

地震灾害,发生约1000次,平均每3年发生一次,这与其它方法推算的黄河、长江流域地震情况基本吻合;

瘟疫灾害,发生约400次,平均每7.5年就会发生一次较大规模的疫情;

还有,霜雹冻灾约1000次,平均每3年一次;风灾约700次,平均每4.3年一次;歉收约600次,平均每5年一次。

2、中国古代各类灾害发生也受气候周期变化影响。

历史气候学家曾考证:从商代至清代的3500年中,中华大地曾经历过三个“温暖期”、三个“寒冷期”的气候波动变化过程:商代及之前是“温暖期”;西周早期约300年(至公元前700年)是“寒冷期”;春秋至西汉末年约800年是第二个“温暖期”(至公元元年);东汉至隋唐帝国建立前约500年第二个“寒冷期”(至公元500年);隋唐帝国时期约400年是第三个“温暖期”(至公元900年);五代十国至清代末期约1000年是第三个漫长“寒冷期”,其中还有一个约100年(宋末元初时期)的短暂“回暖期”。

与气候波动周期相对应,温暖期的灾害会减少、发生频次低;寒冷期的灾害要增多,发生频次高。对比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两个时期:灾害的记录水平应差不多(有历史记录但没有地方志),同样400年时间跨度,秦汉属温暖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属寒冷期,后者灾害就多发生一倍,尤其是水旱、冻灾、饥馑、瘟疫频发,都与气候整体变冷相关。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频发及造成影响的分析

在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水旱灾方面,整体看是水灾、旱灾次数在不同历史时期基本一致,中原地区往往是“旱一年涝一年”轮换发生。但据考证,在寒冷期时旱灾严重程度会大于水灾,尤其是在自宋代开始的第三个长达1000年的寒冷期,北方、黄河流域的主要问题就是干旱,多数时候会发生旱灾,全国普遍呈现“南涝北旱、东涝西旱”。

3、各类灾害的频发对社会发展起到“间接促进”。

这就是说“多难兴邦”:在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为了生存,首先会想法设法克服困难,因此就能增加智慧、提升技能,群体也会变得更加勤劳和勇敢;其次会自觉地组织起来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传播知识,社会组织就会越来越完善和进步。总之,在克服灾荒过程中人们的精神状态会更加向上、社会经济会越来越繁荣、组织制度也会不断完善。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频发及造成影响的分析

中国人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成书于大约2500年前战国时期的《左传》,是“多难兴邦”成语的来源:晋平公认为晋国(今山西)有山川之利、产战马、少灾害,而“齐、楚多难”、灾害频发;司马侯则进谏“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大国博弈不能寄希望于齐国、楚国的灾荒,有的国家祸难多反而更巩固、开辟疆土,有的国家没有祸难、安于平凡就会失去疆域、甚至亡国!这里确实说出了一个普遍的历史规律。

最典型当数兴修水利的工作。正是因为中原大地水旱灾害频发,作为农耕民族,古代中国人很早就会兴修水利防灾、减灾,如钱塘江流域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已有大型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中国水利工程建设已很庞大,代表就是秦人修建的都江堰、郑国渠。或者可以认为:正是有大规模水利工程修建的需要,才促进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形成;也是在兴修水利、抗击灾害过程中,中国人的社会分工协作不断增强、组织结构逐步完善,才建立了统一且巩固的东方大国。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频发及造成影响的分析

4、各类灾害的破坏力虽强,但处置不力才是最大问题。

中国人自古就知道: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瘟疫饥荒,只要我们勇敢面对、积极应对,就一定能战胜它们。《中国救荒史》就提到:

灾害预防阶段,可推动生产技术进步、加强粮食储备、兴修水利等;灾害发生后,可加强抚恤、调拨粮食组织赈济、减免租税,还有强化治安、除虫去害、倡导节约等;灾害后重建阶段,可组织放贷、疏浚河道和改良水利、扩大造林垦荒,还有完善社会组织、改良公共政策等;对待瘟疫,也有研究病源病理、提升医药水平、强化防治等应对举措。古代中国人也将巫蛊之术用于防灾、救灾,至少可以起到心理安慰作用吧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频发及造成影响的分析

这许许多多的防灾、减灾、救灾措施,作用或大或小,但只要朝廷和社会积极动作,大体上可以维持社会稳定。而由灾害引发王朝颠覆的情况,往往是因为朝廷面对灾害处置不力。处置不力的原因又是因社会、政权层面已存在巨大问题,或者可以说:自然灾害、瘟疫饥荒只是一个腐朽王朝走向灭亡的导火索而已。因此常说:“没有天灾、只有人祸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典型是在东汉末年:气候周期性变冷带来瘟疫流行(估算死亡上千万人),大规模地震、蝗灾、水旱灾更一样都不少。但最终导致王朝颠覆的主因,还是皇帝无能(连续十几代都是幼年皇子继位)、宦官专权、豪强当道,灾害应对政策自然不会到位,继而引发大规模黄巾民变,中国由此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400年的混乱、大分裂时代。

还有典型是在明代末年:也是寒冷期中的极寒阶段,尤其在崇祯皇帝17年执政期,频繁出现规模较大的地震、蝗灾、旱灾、冻灾,还有瘟疫大流行。但使明王朝走向灭亡的主因,还是明末几代昏庸皇帝所积累的问题,也有崇祯皇帝自身的性格和能力问题,导致各种抗灾政策、治国方略宽严失当,从而引发剧烈的社会动荡、给满洲人入关制造了机会。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频发及造成影响的分析

以上种种社会动荡、王朝颠覆,其实不能怪罪于灾荒,历史已证明:只要社会管理有效、民众团结一致,智慧和勤劳的中国人有足够的能力化解和战胜各种灾荒,大家不必太担心

公众号:苗青滨海新区财经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扫一扫
nirvana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6月4日 19:20:5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tangu5.com/340.html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