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势和小人物有几两关系?

nirvana 历史评论197阅读模式

读完一个坏土豆的《王朝之痒》就想写个读书笔记,最近事多就拖欠了。这会儿刚好有点空,随便说两句。

《王朝之痒》从秦汉讲到明清,不算编年史也不是断代史,而是把不同历史时期的“痛点”单独拎出来做了阐述和评论。好处是篇篇有关切点,不是流水账,也不玩春秋笔法。比如明朝,就写皇帝穷死没钱发军饷,问群臣要钱结果除了岳父几乎都一毛不拔,等到明国败亡这些官员家里都白银成山可惜没命花了。这就非常有“统治者视角”,由一个困境、一个现实的难题驱动,一点点呈现这个问题的成因,当时的皇帝、官员们做了什么,有没有用。

这本书语言上没有任何不好读的地方,连史料都基本没有原文引用几句,都是文风统一无缝衔接。这是本书的好处也是坏处。好处是读起来异常丝滑,如流水在滑溜溜的石头上一路蹦哒,加上作者思路和逻辑也很清晰,所以很有阅读快感,思考快感。坏处是,过于丝滑会让人心存疑虑——“历史真的如他所说?”尤其是一些关键史实,我会有去查证一二的冲动,在那之前对于作者的逻辑和结论就只能是“姑且听之”。

另一个坏处是,这样“丝滑”的阅读不能常来。我刚读完这本书以后去读乔姆斯基,就觉得要“打起精神”了,需要一点刻意的“用心”才能读进去。这就是阅读能力被惯得退化了一丢丢的表现。

尽管如此,我仍然觉得这本书值得推荐。当然,不是作为一本严谨的、详实、权威的历史书来推荐。而是作为一种“通识阅读”中的丰富思想、开阔视野、有所启发的书来推荐。毕竟,它有个不能拒绝的大好处,即哪怕是对这个领域没有特别大兴趣的人,读完这本书也不难。

很多书写得比这本好,可是读三页就束之高阁,那又有什么用?再好的书,它对人的价值也只能算进入脑子的那部分,进不去脑子,价值就是0。

然后我分享几个读这本书的感想。

1. Z治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很少用到“Z治智慧”这个词。在我人生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里,我谈论“Z治”都带有某种贬义和不屑。这是文人的毛病。然后慢慢理解了“Z治”,也就是对一群人,乃至一个国家的管理,其实需要非常大的智慧和胸怀。我才慢慢理解为什么有一种伟人叫“Z治家”。

在漫长的历史中,王朝兴衰的故事轮番上演,看起来是一种自我重复的循环,其实每个创造过盛世的伟大朝代都对前朝做出过了不起的改革和创新,但世间哪有万全的魔法,它们又会在新的情势、新的“痛点”折磨下,走向自己的败亡。

这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推陈出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真正的独孤求败,雄才大略,釜底抽薪,励精图治,四两拨千斤……这是漫长的与生产力的有限、与时间和空间、与人性的自私贪婪、与皇帝能掌握的信息量极其有限而帝国又极其幅员辽阔充分博弈,反复较量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新制度、新方法都是了不起的创造,闪烁着Z治智慧的耀眼光芒。

如果说新的办法、新的举措是“术”,那么这种Z治智慧也体现在“道”上。比如对统一大帝国的近乎执着的寻求。比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层级、分工的管理者之间的制衡与协作,君权与官权的矛盾关系等等。这些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影响仍然复杂而深刻。

历史大势和小人物有几两关系?

2.接受“有限”

我看唐朝的时候最感慨的就是这一点。作者认为,唐朝的疆域已经达到了农耕生产力所能维系的极限。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有种深深的遗憾和叹惋之情——按此逻辑,它不是因为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而受限,它受限恰恰是因为它做得足够好了。但“足够好”却成为了它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读宋代的时候,有个南宋的皇帝(具体谁忘了),难得的血气方刚,主战。但是他对整个战场局势毫不知情。他作为一个皇帝,判断对了几个基本的大问题:要不要北伐?要的。要不要充分信任主战派大臣?要的。但是在关键的几个问题上,他的决策都导致了溃败,因为他信任的主战派大臣——此人确实聪明,忠诚,可信 所以他的信任也是没错的——但这个人不懂军事,尤其是不能理解军事领域上的主次关系,于是做出了完全错误的判断,导致军事上的极大挫败。而这恰好给了主和派有力的素材。如此折腾几次,这个“好皇帝”的精气神没有了,他本人寿命不长就逝世,北伐也没了下文,朝堂上又成为了主和派的天下。

这个皇帝失败的原因归结起来就是“有限”——知识、思维的有限,他所能依靠的人才的有限。当然,客观舆论压力(主和派)也是一重局限他的力量,但这种可见的局限之所以能造成伤害,还是因为皇帝的有限。同时,主和派本身坚持主和,绝大多数官员也不是因为收受贿赂,而是从他们有限的经验和思路出发,主和是更科学合理的选择。皇帝主战的思路确实是视野扩大了一点点,却还远远不够。他做错了一些事,但却实在让人觉得错不再他,可后果又必须由,也只能由他来承担。

在他有限的视野范围内,他和他倚仗的人尽了自己全部努力做了尽可能正确的选择,然而现实之残酷并不会因为“他已经足够努力了”而放他一马。

皇帝如此,平民更何以堪?

所以不要用自己有限的认知去挑战现实的复杂。不能轴,不能执着,不能随随便便梭哈。我们大多数人不会被放到类似“皇帝”这样的位置上,平凡的好处就是生活有很高的容错率。行有不得,事与愿违,事倍功半,是普通人的日常。好在我们有很多时间慢慢调整、校准、学习、进步。

需要避免的心态是如果事情发展不符自己预期,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死脑筋地要求“一个说法”。当然短期有这样的情绪很正常,人之常情。但不能沉溺于此,撞了南墙就要回头,哪怕换个角度也行啊。

另一个可供吸取的思路是,如果我们能确定自己“无知”的领域,那也是巨大的成功。至少我们一可以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的判断是不靠谱的,因而可以更积极地求教求学,这能避免很多刚愎自用。如果必须涉足这个领域,那我们可以从风险更低难度更小的课题开始,给自己一些试错的机会,等等。毕竟皇帝的无知有两方面,其一是他不懂军事,其二是他不知道自己不懂军事。知道自己哪里不懂,其实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懂”。

3.保持冷静,保持希望

这是读史会给人心态上带来的好处。“冷静”指的是一种置身事外的状态。过往叱咤风云浩淼楼台都成了灰土和传说,在这个过程中有人推波助澜有人试图力挽狂澜,但历史最终是残酷无情的,每个人最后都化了土。王也罢,平民也罢。这种心态学生时代很容易找到,因为它逻辑线很清晰浅显,一拍脑子就懂。但真正走向社会,展开了自己的生活之后,反而很容易陷身俗人中,物喜物悲。读史会帮助人意识到自己这三瓜俩枣的营生实在是,不足挂齿。此处并无轻视凡人生计的意思,我也是凡人生计中的一粟。

宇宙天文的视角是一种让人“冷静”下来的物理维度,人在物理上是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而历史是另一种让人意识到自己渺小的尺度。

保持希望这个说法中多少还包涵一些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不管此刻社会多糟糕,它总会在某个时刻百废待兴,万象更新。这是一种历史大势。无论多糟糕的时代,南北朝更迭,五胡乱华,历史仍然在暗中积蓄大治大顺的力量。

有时我在生活中看到一些沉疴痼疾,知道自己无能为力且无法在短时间风清气正,但也有一种希望——这不是历史发展的方向,它一定会被改变。对于小人物如我,这种信念很重要。

4.识别社会大势,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人们常说,人类无法从历史中汲取任何教训。其实不是这样。准确的说法是,人类一直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但几乎从来没有哪个人面临的具体情况和古人一模一样。时代的具体情境是每个人做决策的基本盘,而历史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基本盘”下做出的一个个决策,及其产生的经验教训,里面其实是可以提炼出一些“套路”或者说公式的。如果你积累了足够多的“公式”,那么你就可以把自己当下处境中的某些因素代入,最后得出一些可参考的结论。所谓推演,或者说通古知今。

当然这个具体的过程不像理科公式那么呆板。这就是读书的时候要带脑子,要有吸收有批判,有借鉴有反思的缘故。

从历史诸多现象、因果逻辑之间积累的经验,可以对我们认识当前环境起到很大帮助,逐渐能够避免“只缘身在此山中”,逐渐触摸到时代的底层逻辑。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一点从大的方面可以有助于做人生的大决策,比如选专业,选工作地,是否出国,是否生孩子,等等。比如很多人考虑生孩子这件事,视野局限于当下目力所见的两三年,这其实很不靠谱。因为孩子绝大情况下至少是个二十多年的大事情,劣势优势在这二十年的大周期里会发生很大变化。对比二十年前中国整体情况和今天的巨大差距,可以大致推想二十年后中国社会的情况,不敢说能保持同样的“天翻地覆”感,但一定也会有新变化,新发展。而一个人培养到成年,二十岁出头,二十年后才是ta的时代。没有一点点预判力,很多问题就会误判,抓瞎,至少会绕路。而普通人的犯错成本很大,没有厚实的家底能够让自己不断修正,不断“东山再起”。

好在书很便宜。

对于选专业或者个人发展方向,在乱世可考虑归隐山林求稳自保,治世当然人人无虞,但若想有大发展,则必须把个人的奋斗和时代所需紧密结合。

我年轻的时候狂起来总爱说,如果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就至少不要让这个世界改变你。我说那时候狂,就是因为我没有意识到,一个普通人能保有不被世界改变的自由,说明这个世界还不算太差。如果这个世界不算太差,那么也就存在一些合作的方式,合作的可能。即使再狷介狂慢,要发出更大的光和亮,也要考虑寻找和时代对接的路径。

这个意思用大白话说就是,要想改变世界,要先去适应世界。只不过适应的具体形式和程度因人因事而异。

5.最后有个存疑的小点。

作者在书中提到,西方也有农民攻打到国王身边的记载。比如英国有次农民军就打到了首都王宫,但是国王出来说,你们的诉求我们都知道啦,我们马上改,你们回去吧散了吧。于是这群天真可爱的人就撤了。然后这群人立刻遭到了血腥屠杀。

作者非常惊异。你很难想象闯王李自成攻进去以后,皇帝说我改我改我真的改,然后李自成就撤了?这对中国人来说不是天方夜谭吗?

这个英国的事儿看得我目瞪口呆。我尚未查证真伪。如果是真的,这说明中国人在这块风调雨顺的大平原上,一直过得都比较精明比较卷——可以从褒义的角度理解这两个词。可以继续推知,统治管理中国人并不容易。继续推知,民间社会的智慧、反统治反忽悠的经验积累也相当丰富。

我想说的是,生在华夏,恐怕DNA里就很难躺平。我们是一群经过了血与火的厮杀与锤炼,经历了五千年斗智斗勇的又精又蛮的可怕族群的后代,恐怕很多东西是DNA里编程好了的。

有朝一日就算中国成为了发达国家,恐怕像冰岛北欧那样悠哉的社会状态也不会是中国的主流。这是一种自我认知的刷新。

换句话说,鸟鸟很可能说的是一种普遍现象:你以为我在躺,其实我已经在卷了。

如果能清晰认识并接纳这一点,可能反而会减少一些焦虑。

公众号:葱葱蘸酱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扫一扫
nirvana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7月25日 22:50:2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tangu5.com/483.html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