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

nirvana 国学评论195阅读模式

人生该走哪条路?怎么走?

笔者认为,人生本就是一个花钱的过程,因为凡事都离不开钱和预算,而凡事和钱挂上钩,那还不就简单了?

你的钱是你的,别人的钱是别人的,公家的钱是公家的,对我们来说,这应该是基本认知。

中国人以上学、国考为正路,国考放古代称科举,办科举的初衷是为了打破贵族对官职的垄断,给寒门子弟一个机会,但鉴于应试要花钱,所以贵族优势依旧明显。

你看,科举有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乡试在省城举行,从县城出发来回车马、食宿都得花钱。中了举人还得去京城参加会试,这路途更远,来回耗个一年也是有的。中了进士还有殿试,一般人家折腾不起。

这便是: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

清《儒林外史》中有段范进中举的故事,话说范进在三十年内应试二十余次不中,钱都打了水漂,老母也饿瞎了双眼,多年来他不得不依靠岳父胡屠户的接济度日,为此受尽凌辱。

而活到这般田地,范进却也没有多余的想法,始终秉着“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的原则参加科举。

但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通过对比范进长期落榜和突然中举后旁人态度的变化,其实是在刻画一个趋炎附势,惟官是尊的社会风貌。

因为谁都明白,当官的有权,有地位。

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

范进中举

所谓“穷秀才,富举人”,只要成了举人,你的社会地位将瞬间提升,比如公堂之上,举人能和知县平起平坐,而平民就得跪着答话,那杨乃武中举后就敢在县衙写诗讽刺知县,不惧与官府结仇。

不过,古代官员的俸禄普遍不高,发的也是米、粟、绢之类的必需品,顶多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地了,但生活远谈不上奢侈。

甚至,有些官员会入不敷出。

古代没有三公消费,朝服、朝靴、官帽都得自己定做,想坐轿子也自己办,按品级别出格就行。另外,碰上调岗,或去外地考察这些事,衣食住行也得自己掏。再比如皇帝要去热河避暑,你也得提前去承德找房子,皇帝认为,上述费用都在你的俸禄里。

这么看官员也不容易,再加上人性欲望驱使,他们相互就形成了一股默契。

有的人为了升官,开始“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这里的“别人”,自然是相对高阶的官员,他们达到了人生目的,可以“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

历史案例太多,我们就举两个。

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

两袖清风

明英宗时期,大太监王振成了百官争相攀附的人物,天天有收不完的礼,进而把“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当成了习惯,但有个叫于谦的偏不买账。

当时,于谦由河南巡抚调任兵部侍郎,很多人劝他要打点王振,而他却甩了甩两只袖子,笑着说:“我这只有清风。”

后来,于谦成功领导了北京保卫战,死后以“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载入史册。王振则引领了明朝近两百年来阉党乱政、贿赂公行的风气,被后世唾弃。

直到满清入关,崇祯哀求百官捐钱救国时,百官支支吾吾,他们平日“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惯了,谁都不愿“花自己的钱办别人(崇祯)的事”。

再举一反例。

东汉某日,东莱太守杨震迎来了冒邑县令王密的到访,一看是自己的学生,杨震便设宴相待。而酒到酣处,王密突然拿出十斤黄金,希望老师能提拔自己。

杨振立马回绝:“咱们是老朋友,我如此了解你,你为何不了解我?”

王密以为他假装客气,便说:“都夜深了,此事无人知晓。”

杨振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人知道呢?”

看来,王密是想“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却没想到杨震不愿“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自讨了个没趣。

而透过此事也大抵可知杨震的家教家风,多年后,他的后代杨坚结束了中国近四个世纪以来的乱世,开启了隋唐盛世。

人生说难,还不是因为钱?但若投机取巧,甘愿“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那是极可能像王密那样落个灰头土脸,毕竟能“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的不在多数。就像D博,玩过便知输多赢少,赢者则会泥足深陷,最后血本无归。

所以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踏实,就像范进、于谦、杨震...

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是底线

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是诚信

花公家的钱办公家的事,是原则

公众号:冬窗事发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扫一扫
nirvana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4月21日 15:55:4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tangu5.com/227.html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