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究竟有多重要?

nirvana 国学评论124阅读模式

文言文,究竟有多重要?

现在一些人写评论文章充满着一股“戾气”,为了吸引眼球或者成为关注的焦点,常常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充斥着情绪化的语言,动辄上纲上线,扣帽子,打棒子,真让人感到某个时代的文风死灰复燃。好在我本籍籍无名,也到了衰朽残年,反倒有一点无欲则刚的胆子,有些话如鲠在喉,但不是一时快意,而是憋在心里好多年的一个困惑:文言文教学,对学生的发展究竟有多重要?

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的说法由来已久,既然学生如此之“怕”,有没有具体分析,并想办法解决?尽管说学习不轻松,但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如临大敌、如受酷xing,就丧失了语言教育的初衷。我觉得,学生怕写作文主要是害怕写那种格式化的文章,审题要准立意要高,一副“代圣人立言”的面孔,规则太多,动辄得咎,于是苦思冥想地“挤”文字,把学生弄得像是老师似的,这情形谁都害怕。这种揠苗助长式的“伪作文”一直受到诟病,但在高考作文的评审规则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之前,把改革的任务全压给语文老师是勉为其难的,也是不公正的。学生害怕鲁迅的文章,一方面因为时代的隔膜,语言的隔膜,另一方面存在着过度解读的问题,总想着微言大义、犀利深刻,而忽视了语言的建构、思想的生成,这需要老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深思熟虑,灵活多样。学生害怕文言文,就不仅是语言的隔膜了,还讨厌琐碎的词法、语法,讨厌牵强附会的分析,从根本来说,学生是被动学习文言文,不喜欢,没兴趣,如若不是因为要高考,没有多少学生是出于喜爱而学习文言文的。

现在我们讨论问题还有一种情况要警惕,一说到批评好像就是彻底否定,一无是处,而一提到要重视什么似乎就能包治百病。这本身就是一种绝对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所以,我要首先申明,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不是要取消文言文教学内容,更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而是立足于教育的“三个面向”,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以求明晰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

近几天在“学习强国”的“慕课”栏目里收看上海外国语大学朱磊老师讲《中国传统音韵学》,颇有感触。语言的发展是约定俗成,时移世易,语音、词义、语法都会发生变化,纵然学习诗词,也没必要一定按古音来读,那些消失了的词义,除了阅读古籍时需要,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用?且不说词语的古今异义,就是成语的意思与用法的转变也不断发生,由开始的纠错到后面的认同,如空穴来风、美轮美奂、始作俑者等等。现代汉语与古汉语是“流”与“源”的关系,但又是两种不同的语法体系,现代汉语之于古汉语不能简单认为是“白话了”,我认为现代汉语优胜于古汉语,更能体现逻辑的严密性,表达更准确,即便在文学领域,现代汉语描写之细腻,表达之充分,思考之深邃,也是远远超过古汉语,更不用说自然科学、哲学等方面的语言表达,古汉语是难以做到准确、精确的。这里涉及到文字与文化的讨论,邓晓芒先生在《新批判主义》一书里有分析,有兴趣者不妨进一步阅读。现代汉语一百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要充分肯定,在学术领域的辉煌是古汉语学术文献无法达到的高度,就是在文学领域,我们也不必向古人惭愧,大可不必厚古薄今。

这就回到了中学语文课程性质、任务等问题,新课标表述很明确,我也一一不解读,说几句个人的理解。我们要培养担负民族兴盛的人才,首先是具有爱国情怀和现代精神的公民,语文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体现语文的生活化和时代性,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现当代的优秀作品,让学生真正认识当下的世界和社会,与时代精神合拍。从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语言角度来说,更应该是让学生热爱现代汉语,我一直觉得文化自信靠的是创造力,文化话语权的赢得既不可能吃老本,更不可能拾人余唾。现代汉语是具有强劲生命力的语言,它在文化各个领域的探索还刚刚开始,尤其是它所具有的逻辑性是古汉语所缺乏的。从学生未来发展的情形来看,除了少数需要古典文献的行业,绝大多数更需要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修养,更需要的是现代汉语的准确、精练、明晰的表达。从学生现实情况来说,我国的高中学生主要缺乏的是批判性思维,所以发展思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而传统文化的作品也正是缺乏严密的逻辑性,缺乏科学理性,这是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高中生的阅读应该是“大部头”作品,在更广阔的境遇里让学生体验人生、辨析善恶、思考美丑,也才能给学生更丰厚的文学的、哲学的、法学的、美学的修养。我十分赞同整本书阅读,但教材只安排了《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对高中学生来说太少了。尽管教育部有一个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但我们都知道中学教学的现实是,教材的权威地位是无法撼动的,也是其他读物无法取代的,所以,我更希望的是教材的引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说到母语教育,自然会对民族语言追根溯源,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不同民族的语言之“源”是不同的,不可一概而论。比如英语、法语、德语等语种,都是伴随着民族国家的逐步独立而日渐成熟,与汉语的“源”比起来,它们的“根”还是太浅了,中世纪欧洲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伴随着民族国家独立进程的正值文化上的“文艺复兴”,从此揭开现代文明的序幕。我没有出国,不知道一些国家的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专家的介绍,粗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语文教学的内容时代性很强,高中语文注重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的阅读,通常是围绕一些主题,指导学生完整阅读相关小说,并进行深入讨论。而中华大地自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思考学习近现代文明,我们还是记取鲁迅先生《拿来主义》里说的,有的东西“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有的东西则“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至于所谓的“国粹”,“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

再看看一些语文教育专家的观点。温儒敏先生认为,学习文言文是“寻根”,现代汉语特别是书面语本身就有文言文的“基因”,了解这个“根”,会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写文章的语言就会更有文气,也更有底气。王荣生老师认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练字炼句处”具体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褚树荣老师把文言文教学比喻为一种情怀,一种趣味,并且概括传统文学母题有:文人登高,名士悲秋,闺妇思亲,客子羁愁,亲友惜别,官宦感时,时人怀古,武士戍边,幽人归隐,雅士聚会。透过话语,我感到他们对待文言文教学是保持着谨慎的态度,首先都承认在文言文学习时的那种隔膜,其次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第三指出文言文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主要就是文章的气势,第四文学母题也可以理解为结构,与现代社会几乎是格格不入,成为了历史文物而不是真实生活。即便是在写作上,任何文体的兴衰与时代生活密不可分,语言更是存活于生活之中,古典文学整体而言是贵族文学,追求“雅言”,现代社会是文化的大众化,是“祛魅”的世界,很多的文本样式失去了“肉体”,更多的是文献学的意义了。文章靠的是思想,靠的是情感的真挚,靠的是以理服人,需要的是现代意义上的“真、善、美”,我们常说“理直气壮”,说服力来自于逻辑推理,而不是感慨抒情,更不是情绪化的谩骂,泼妇骂街很具有表演性和感染力,不过徒增笑料。文章写不好,根本的问题是思想的贫瘠。说到这里,我还想表明一点,就是“译文”是现代汉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用汉字呈现的文本,都应该是汉语文化建设的资料,存在学术上的争议是正常的,倘若以某种洁癖而挥起道德的棒子,那是对文化的自我阉割,也忘了先人的告诫:“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回想这些年的语文教学改革,有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只是因为受制于考试,放大了改革中的不足,便另起炉灶。这是很可惜的。比如2003年人教版的教材,开设15种选修内容,是很好的路子,但因为高考语文试题的结构基本不变,很少涉及考查选修的内容,于是在教学和备考上都选择投机,却把失败的责任归于教材,真有些“孩子摔跤打板凳”的况味。现在实行选科组班,语文教学应该实行多种选择,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愿景,喜欢传统文化的选修一些更深的内容研习,要给出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当然,在当前还是需要高考试卷的调整。能否借鉴此前数学的考查方式,选择历史学科的学生,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的比例加重一些,而选择物理学科的学生,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的比例多一些。

我思考的原点始终没变,那就是如何真正激发学生喜欢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彻底改变中学语文是“鸡肋”的尴尬地位。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建议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适当加重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比例,高中阶段提供各种选修,组织形式研习原著,让这个阶段的语文学习成为学生发展的堪担重任的“腰”。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问题,以前也有过争论。我不是要取消文言文,只是认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目标提高了,重点转移了,从教材到教学方式,乃至考试的方式,都应该进行调整,真正改变语文教学可有可无、学与不学一个样、不死不活的“零余者”现状。

公众号:老徐随心说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扫一扫
nirvana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11月30日 22:12:4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tangu5.com/762.html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