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最初版本的风格类似《三国演义》

nirvana 国学评论298阅读模式

小说《水浒传》故事流传甚广、深入人心,作者有说是施耐庵,也有说是施耐庵、罗贯中合著,大体成书于元末。通过研究小说风格可知,现存版本应改造、定稿于明代,改造前的元代古本风格大约与《三国演义》相似。

《水浒传》最初版本的风格类似《三国演义》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和成书时间,目前主流观点是由罗贯中、施耐庵合著,成书时间应略晚于罗贯中著《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时间(具体时间不详),即成书于元末明初。这一观点基本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

但有专家再做进一步的详尽研究,提出新观点:现在刊行的《水浒传》版本,应成书于明嘉靖时期,有匿名作者对元代古本做了大幅度的、成功的改作,但很遗憾,这个改造并未完工。而《水浒传》最初的版本,在小说风格上巧合与《三国演义》较相似,这一点也间接印证了罗贯中参与《水浒传》最初版本的创作。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这一研究成果。

1、研究和考证这一问题的突破口,是《水浒传》中好汉们的“出场诗”。

《水浒传》的一个特色就是每位“梁山好汉”(小说其他人物都没有这种“殊荣”)首次亮相总伴随一则“诗赞”,内容或是描述英雄的相貌穿着,或赞叹其光荣历史、夸讲其本领手段,并道出他的绰号,称之为“出场诗”,仅以宋江的诗赞为例(其它诗赞格式基本类似):

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

济弱扶倾心慷慨,高名冰月双清,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

但在现存版本中,我们看到反常现象:一是108位好汉并非每人都有诗赞,有17位好汉始终没有诗赞(如公孙胜、刘唐);二是91位有诗赞的好汉,也不都是一出场就有,有22人是在第二、三次出场时才有诗赞。而且这些诗散落于小说不同章回中。就古人创作小说的严谨性来说,可以猜测:元代古本中108位好汉每人都有出场诗,而且是正正规规一出场就给出诗赞的出现现在的情况,一定有特殊缘故!

首先,有17位好汉没有诗赞,大约是因小说经过改造、增删,这些好汉第一次出场的有关情节被改动了,出场诗也被删除。本来,改造者可以在后面好汉出场时补上诗赞,但也许是改造者对这个“玩意”不甚重视,同时,也是因为小说的改造确实没有完工,所以最终就看不到了。

其次,有22位好汉的诗赞不是一出场就有(这一现象主要在小说前13回的人物身上),是因为小说前13回是改造时补入的新内容(学术界对此已有共识),改造者没有给其中首次出场的好汉配诗赞(原因同上),但在小说后面(元代古本中好汉首次出场的位置)还保留有出场诗。

2、由“出场诗”说起,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元代古本《水浒传》的一些基本特点。

一是书中好汉人数已确定为108人,而且每位好汉首次出场时都有一首诗赞;二是书中已形成宋江、田虎、王庆、方腊“四寇”架构以及征辽的内容(映射南宋抗金);三是书中没有现在前12回半的内容,肯定没有林冲的故事,后面大概也没有鲁智深、武松、杨志的精彩故事。

总之,这个元代古本较现存版本《水浒传》在篇幅上要简短,大概是一个结构完整却又简拙质朴的本子,是明代时改造的蓝本。虽然这个古本已无法看到,但从小说改造保留的痕迹猜测,它极可能带有罗贯中小说(如《三国演义》)风格。

罗贯中的优势,他的史学素养以及把握历史题材的能力极高,擅长从历史高度勾勒全景式的历史画面,在较大的时、空跨度内构筑结构精严的故事。所以,元代古本《水浒传》应该能够将各种传说聚拢,把其中互不相干、彼此雷同的故事情节捏合在一起,增删去取、削高补低,编织出情节更为复杂、结构更为完整的大书,这也为小说后期的改造奠定了基础。

罗贯中的劣势,他存世的小说普遍重情节结构而疏于人物刻画,《三国演义》、《残唐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作品都能够印证这一点。因此可以推测,元代古本《水浒传》中只有宋江的故事丰满,而林冲、鲁智深、武松、杨志的精彩故事并未出现,他们出场应该很晚(小说50回后)且表现平庸。所以元代古本绝没有当代版本的魅力,流传应不甚广泛

《水浒传》最初版本的风格类似《三国演义》

3、现在《水浒传》与《三国演义》风格显著不同,大约应归功于一位不知名的“天才小说家”。

从元末至明嘉靖时期的大约150年里,民间戏曲、曲艺对《水浒传》故事的演说、创作、丰富可能始终没有停止过。而经各种考证可知,小说的改造完成大约是在明嘉靖时期(公元1550年前后),具体考证过程就不再最熟了。

大体来说,明代中期随着经济文化发展,城市繁荣、市民读者群形成,以及造纸、印刷等传播技术进步,还有文学商业运作机制进一步成熟,在嘉靖时期形成过一个小说创作、出版的热潮,小说长篇巨制迎来它的鼎盛时期。当时,长篇小说创作模式大概是:明朝一批勋戚大僚,或出于爱好、或出于政zhi目的,延揽文学天才加盟,并给他们出巨资以及创作的时间和空间,投入格外的热情扶持小说的编撰和出版。据考证,《西游记》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大概出自嘉靖时期的某王府。

《水浒传》的改造应该也是这种模式,是一位出自某王府中、不知名的“天才小说家”的功劳。他在创作的思想、艺术诸方面都远强于同辈,最终奠定了现存版本《水浒传》鸿篇巨制的地位。

首先,这位小说家对元代古本作了大胆的改造与增益,在开篇增加12回半内容,从高俅发迹说起,展现天下大乱和“乱自上作”的隐喻,还讲述了林冲的血泪经历,由此又引出诸位好汉的传奇故事,尤以“武(松)十回”最精彩。可以说,改造后的《水浒传》集合讲史、小说、言情、商谜等各种家数于一体,涵括那个年代已知的公案、灵怪、铁骑、朴力杆棒、士马金鼓、发迹变泰、参禅悟道等几乎所有门类的故事

《水浒传》最初版本的风格类似《三国演义》

其次,这位小说家“起手确想用全副精力做一部伟大的小说,很想放手做去。”这是胡适先生的点评:“不受旧材料的拘束,故起首的四十回(从王进写到大闹江州)真是绝妙的文字。这四十回可以完全算是创作的文字,是《水浒传》最精彩的部分。但作者到了四十回以后,气力渐渐不加了,渐渐地回到旧材料里去,草草地把其他一百零八人都挤进来,草草地招安他们,草草地送他们出去征方腊。这些部分都远不如前四十回精彩了……

所以说,《水浒传》这次伟大的改造工作并不彻底,艺术水平前后存在差距,确实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这倒不一定是因为作者气力不加了,也有可能是“笔出二手”,是这位小说家中途辍笔了!即40回以后的部分由另外的作者接手完成,小说的最后写定恐非一时之功、一人之力!

4、现存版本《水浒传》形成于明嘉靖时期的另外一个佐证,是小说中公孙胜这个人物。

公孙胜是梁山义军中的道教人物,他在忠义堂上高坐着第四把金交椅,然而,从小说所保留改造前元末古本的一些痕迹中可以看出,公孙胜是在小说创作最后阶段才被重点改造“加戏”、进入领导核心的。

《水浒传》最初版本的风格类似《三国演义》

小说中公孙胜的首次亮相在第15回的“公孙胜应七星聚”,这样在东溪村聚义的好汉就是八位,小说改造时硬把白胜算作七星之外“斗柄上另有一颗小星”。可以推测,这是作者为加入公孙胜这个极重要的人物,只好让白胜“让位”,但其实白胜在“智劫生辰纲”中发挥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在元代古本中的“七星”很可能有白胜、没有公孙胜。

小说中还有一些痕迹,说明在元末古本中公孙胜并不是一位道士、也没有突出事迹、排名不甚高。正因为如此,小说改造时还把元末古本中他的诗赞删掉了。而且,现存版本中水泊梁山的很多重要事件里,公孙胜都处于隐身状态,不是探访师傅、就是探望母亲,其主要贡献就是几次降妖附魔的事迹,应该是在小说最后改造阶段加入的新内容。

《水浒传》最初版本的风格类似《三国演义》

如果我们推定现存版本《水浒传》在明嘉靖时期改定,则对于公孙胜的“变脸”及发迹就不难找到原因了。众所周知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他曾四处寻访异人术士、符箓秘方、终日炼丹,把宫廷搞成大道场。也许是小说改造工作背后的“金主”为讨好和迎合嘉靖皇帝,要求小说家把公孙胜改造成一位法力高强的道士,并在小说中增加了许多道教色彩的情节

总之,《水浒传》其实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二次改造”作品,但遗憾这一改造工作并未彻底完成。知道这些,有助于我们现代人欣赏、品读这部中国古代伟大的长篇小说。

作者:苗青 公众号:苗青滨海新区财经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扫一扫
nirvana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4月9日 16:23:5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tangu5.com/195.html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